关于抑郁症的十个疑问 | 专访陆林
原创 2016-10-20 程莉 知识分子
原创 2016-10-20 程莉 知识分子
编者按:
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因抑郁自杀辞世,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,这种潜藏在我们身边的疾病,你真的了解它吗?当一些人一边表示同情乔任梁,一边感叹抑郁症的可怕时,又去向他人施加语言暴力,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?当你连续失眠,它带给你的只是困倦吗?近日,《知识分子》对话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,阐释关于抑郁症的十个疑问。
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因抑郁自杀辞世,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,这种潜藏在我们身边的疾病,你真的了解它吗?当一些人一边表示同情乔任梁,一边感叹抑郁症的可怕时,又去向他人施加语言暴力,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?当你连续失眠,它带给你的只是困倦吗?近日,《知识分子》对话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,阐释关于抑郁症的十个疑问。
据了解,抑郁症在美国的终生患病率为13.25%~16.20%。2009年,《柳叶刀》杂志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,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是6.1%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、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认为,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抑郁症患病情况比美国乐观,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调查数据。陆林解释说,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,人们知道自己是抑郁症但不愿意承认;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,很多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抑郁症患者。即使是6.1%,在人口基数大的中国,已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。
那么患了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?一名抑郁症患者对《知识分子》这样描述道:
“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。我是重度焦虑合并中度到重度抑郁的患者,觉得做什么都可能是错的,极度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非常焦虑和没有信心,也不想和人沟通,不想做事情,对往日喜欢的一切都没有热情,所有的精神层面的爱好,对我失去了吸引力,只有直接的物质刺激可以让我得到短暂的愉悦。我无法集中精力做事,记忆力严重减退,甚至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。偶尔也会有厌世的想法,也就是会想假如我离开人世会让别人感到快乐和过得更好。”
什么人容易患上抑郁症,它是否可遗传?
►知识分子: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?
陆林:易患病人群包括女性、青少年、老年人、贫困人口等,还有社会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的职业人群如媒体人、IT人等。其中,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约为男性的两倍。由于激素、生活状态改变的影响,孕期、产后的女性尤其易患抑郁症。老年人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,比如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,心灵失去寄托;家庭变故如配偶去世;自身疾病如患癌症、腿脚不便等,也容易患上抑郁症。
易发人群还包括文化程度低、家庭贫困的群体,其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。甘肃杀死四个孩子后自杀的农妇就有可能是隐匿性抑郁症,这种类型的抑郁症不容易被发现,但是听之任之造成的“扩大性自杀”后果更严重。扩大性自杀是指自杀者自己活得很绝望,认为孩子活着也很难过,因此自杀前把亲人杀死带走“解除”他们的痛苦。
参与过抗震救灾的或受过灾难直接损害的人,患病概率也会增加,这是因为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以抑郁为主要表现形式。此外,酗酒、吸毒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概率,反过来抑郁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质滥用,两者相互影响。
►知识分子:网上那些自查量表准吗?
陆林:可以作为参考,但是你在测试当天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影响结果,结论不一定准确,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。当你持续两周都感觉不好时,还是要去医院,医生会综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。
►知识分子:抑郁症会遗传吗?
陆林:遗传病分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病两类。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父母患病,若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孩子,孩子一定会发病的疾病;多基因遗传病受多种基因影响,父母患病,孩子不一定会发病,但患病风险增加。抑郁症、老年痴呆等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疾病,但具体的致病基因目前尚不清楚。如果父母患抑郁症,孩子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~10倍,但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。一般认为,抑郁症的遗传度大概为0.37,还有很多非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,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、充足的睡眠,坚持锻炼,多与人沟通、交流。遇到应激事件,及时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,减少患病风险。
如何正确诊断抑郁症患者
►知识分子: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自杀吗?
陆林:不会。4%~10%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才会有自杀倾向,大部分抑郁的患者没有。
我们把自杀分为几个阶段,从有自杀意念也就是“自杀”的念头开始,然后是有自杀想法,再到有行动(比如去买自杀的工具),实施自杀,最后不幸身亡。其实患者有自杀意念时,我们就应建议患者立即就医。
►知识分子: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后,媒体的大规模报道会不会对广大抑郁症患者造成影响?
陆林:会有示范效应。当年富士康跳楼事件后,媒体大量集中报道该事件,后续接连发生了十几起跳楼事件后,许多专家介入干预,最终决定再有类似事件不再对外公布,因此抑郁自杀造成的影响没有继续扩大。
一名抑郁症患者曾反映说:“当听到又一堆铺天盖地的自杀报道时,我就会特别担心自己自杀,情绪会特别低落。”所以明星因抑郁症自杀后,媒体不宜过分宣传抑郁症可怕,不要关注自杀,而要关注抑郁症本身,告诉大家抑郁症有哪些表现,如果有抑郁表现的话该怎么去寻找帮助,以及如何预防抑郁症。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,再去剖析细节、渲染悲伤,用处不仅不大,反而会有负面影响。
我们更应该关注容易被忽视的问题。如果你吃饭没有胃口,睡不着或者很快就会醒,做事精力跟不上,脾气变坏,这些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,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,需要找医生看看。很多人不了解,耗着病情就严重了。很多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,不至于走向自杀那条路。大家很熟悉的一位名人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,但在家人陪伴下积极治疗,现在恢复得很不错。
►知识分子:为什么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情绪高亢,还是被诊断有抑郁症呢?
陆林:乔任梁自杀后,大家都说他在公众面前是一个快乐的年轻人,看不出来有抑郁症。虽然我没有亲自诊断,不能确认乔任梁是双相情感障碍还是抑郁症。但这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抑郁症没有被正确诊治,而且更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。所谓双相情感障碍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一种疾病,而单相抑郁症仅有抑郁表现。
有些病人在以抑郁情绪为主导时去看医生,回家后就躁狂起来,因此医生也很容易出现误诊。我曾遇到个病人,是个老太太,家人都以为是抑郁症,送来就医,经过详细询问病史,发现老太太不仅有抑郁表现,还有情绪异常高涨的时候,例如喊着自己有钱要给周围人每个人买手机。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在躁狂发作时,他们的大脑会飞速运转,做出一些夸大的言语和行为。
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会伤害到别人,而抑郁症除了个别“扩大性自杀”的人,一般只伤害自己。两种病治疗方案、使用的药物不同,我们要正确诊治,区别对待。
抑郁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案:心理治疗、药物治疗等
►知识分子:抑郁症一般怎么治疗?
陆林: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,抑郁症的治疗方案很多。如果是轻度抑郁,没有给工作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,心理治疗甚至休息、调节生活规律、减轻压力即可。但是如果上述方法不能解决问题,抑郁程度到中度及以上,一定要采用药物治疗。相对来说,药物治疗起效比较快,且大部分药物是安全的。一些人会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,其实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很多种,大多数药物的副作用可控,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为其选择最合适的药物,所以一定要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。
对于那些重型抑郁症患者,已经不能控制甚至意欲自杀、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,需要对病人进行电休克治疗。电休克治疗也不可怕,跟做手术一样,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,病人感受不到痛苦。大家所担心的记忆受损,在疗程结束后往往会逐渐恢复。
►知识分子:抑郁症患者什么时候可以停药?
陆林:抑郁症停药有一个标准,如果第一次发作,一般吃药6~9个月,症状改善后巩固治疗4~9个月可以停药。但第二次发作,就要维持治疗2~3年。如果第三次复发,那就建议终身服药了。有的抑郁症发作了一次就痊愈了,有的则是慢性的,像高血压一样,不能停药。大部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很低,可以长期使用。另一方面,如果治疗痊愈后,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、坚持适当锻炼、睡眠充足,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很小。病人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医生自己不想吃药,那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状态来决定是否减量或停药。
如何让抑郁症患者回归正常生活
►知识分子:抑郁症患者能恢复正常社交、工作吗?
陆林:通过系统、规范的治疗,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。抑郁症的复发率约为35%。正如感冒一样,医生不能保证你终身不复发,可能以后碰到应激事件,甚至没有特殊生活事件刺激,也有复发的可能。专业系统的抗抑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最有效手段。
►知识分子:如果我身边有抑郁症患者,应该怎么对待他们?
陆林: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,吃五谷杂粮,得抑郁症就像得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疾病一样寻常。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,要包容他们,不能歧视他们。每个人都有可能患病,歧视他们就是歧视也许某一天会患病的自己。我们要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,多和患者沟通交流,建议他们找专科医生治疗等。希望大家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的病,可预防、可治疗,也可以康复。
Link链: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